疫情影響之下,為何受疫情沖擊更為嚴重的美國消費市場恢復更快?中美消費走勢將會如何?展望2021,中國消費市場能否扭轉局面,躍升為世界第一大零售國?
近來中國國內消費出現提速現象,在我們看來,這得益于疫后企業生產與經濟活動恢復、就業與收入預期穩定的背景下出現的消費內驅動力增強,或為四季度乃至明年更加穩健的復蘇蓄勢。
供需兩端帶動中國經濟延續復蘇勢頭,后續居民消費以及出口-制造業投資鏈條有望在復蘇過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在雙循環背景下,數字經濟的作用日益凸顯。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帶動數字技術強勢崛起,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
中國經濟疫后復蘇已由供給端拉動的結構性復蘇向供需聯動的全面回暖方向邁進。接下來出口-制造業投資鏈條以及居民消費(特別是服務消費)成為經濟進一步復蘇的主要驅動力。
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增速下行,金融行業的復蘇的確非常快,所以整個中國最新消費的格局比較令人擔心的一點,就是疫情沖擊拉大了貧富差距。
安倍經濟學”得失參半,但在全球走向“日本化”的今天,分析其經驗教訓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作為影響日本乃至全球的重要政策思路,安倍經濟學是否會在日本長期延續下去?
本次會議的特點在于兼顧中長期戰略布局;經濟復蘇超預期,刺激政策逐步回歸正常;“內循環”不是閉門造車,持續推進對外開放;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需要加速推進改革。
隨著疫情后快速反彈結束,經濟可持續復蘇需要重視四大結構性失衡,即需求恢復慢于生產、三產恢復慢于二產、中小企業恢復弱于大型企業,以及實體與金融冷熱不均。
長期來看,從適應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揭示出來的、本就存在的國際矛盾,以及中美關系新格局來看,中國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自身的事情,一方面注重國際統一戰線,另一方面堅定地推動改革
大牛市,背后四大支持是什么?監管層為何加大干預?如何避免重蹈2015“國家牛市”覆轍?“瘋牛”不如“慢牛”,對經濟轉型不利。